顯示具有 校園活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校園活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2011年10月7日至12日大馬政大校友參訪團 在台灣見證歷史 盛事

108位來自北,中,南馬與沙砂地區的政大校友及眷屬組成的“辛亥百年雙十嘉年華參訪團”,在今年的十月七日至十三日,前往台灣參與和見證那百年難得一見的歷史盛事。這裏僅作點補遺。

這次參訪團行程, 確是具有三合一的意義:其一是:百年前辛亥革命成功, 締造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今天在台灣可以領會到當年舊事, 而且可以看到更接近歷史的真相;其二是:第七屆世界政大校友嘉年華會在台北舉行;其三是:母校配合嘉年華而舉行校友返校日,讓校友深入瞭解校政新趨向。     

各校友在這短短一週間的經歷下, 雖未必全面瞭解, 但是都會有個共同認識:經過百年風霜,台灣不僅成為傳統中華文化堡壘,且將繼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 三民主義思想與理念,殊以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指標。

母校安排十月八日的返校日更見隆重, 校長率領各部校務領導人, 全日奉陪各地到訪校友,參加水岸絲路儀式、參觀文 物館、國際學生宿舍、研究總中心及校園新發展,同時也對校友著作展、校史館、民族博物館以及指南山莊等作番巡禮。另外還有坐纜車到貓空喝茶的項目。

大馬校友會參訪團是最先報到的一組, 因此吳思華校長親自率領參觀新校園區並講解校政發展趨向。 中午在四維堂的午餐宴, 更由各院系師長作陪,共話家常,別有一番風味。當中特別安排蕭萬長副總統伉儷以老校友身份蒞會,並發表演講,尤具深刻意義。大馬政大校友會捐獻美金二萬八千元建設基金,在餐會上 特別受到表揚。

晚餐卻是個驚喜宴,在台的大馬貿易及工業協會副會長劉康捷的盛情款待下,全體團員在敍香園品嚐了著各的江浙名菜。

世界政大校友嘉年華會於九日在世界貿易中心三樓舉行。這個兩年一屆的盛會,是大馬校友會在一九九八年發起創立的 。當年「創始人」之一的校友會會長黃松青, 這次也受邀在會上講話。來自世界各地的校友約六百人, 加上台灣地區校友代表 濟濟千人共聚一堂,好不熱鬧。但是感到最高興的,莫過於一些闊別三、四十年的老同學, 都在這個場合見了面,其中飽含各種辛酸苦樂滋味,應是增添人生經驗中難忘的一幕。嘉年華會例常的報告儀式外, 並表揚各地具有卓越表現的校友,並且也選定美國北加州校友會主辦第八屆 (2013 年) 的嘉年華, 地點在三藩市。

為配合建國百年大典,主辦當局也推薦花博、士林官邸、四海同心文娛盛會、國慶大典等活動, 提供給各地校友參觀。然而大馬校友團卻因為報到稍嫌遲了,以致無法獲得到場參觀大典儀式的座位券。加上當天總統府方圓十公里交通管制,總領隊徐忍川會長勸勉德高望重的大馬校友不如留在旅社,看電視節目更為清晰。

果如所言,女子中學與軍隊的儀仗隊聯合操演、人體活版排列字幕與花樣的表演, 都是首次展現的新項目,在螢光幕前看得非常清楚。尤其令人激賞的 是,人體排列字幕與花樣, 不再舉著顏色紙板,而是靠著一件裏外各有不同色彩的外套,一邊舞蹈動作,一邊把外套左右翻開、脫下、穿上等幾個動作,就能顯現出各種字幕與花樣,真令人大開眼界。

十日上午欣賞電視直播慶典節目後,許多校友都各別外出邀約當地校友聚會。部份校友則到士林,參觀前總統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居住的官邸。草木扶疏,一片綠化了的環境裏,在一幢格局並不宏偉的雙層洋房內,雅緻的佈置配合一些名家山水字畫,可以見到蔣公生前澹泊的生活狀況。講解員講述蔣公家居偏重於與兒孫輩的聚首,增加了人性化的故事。

參訪團最後兩天是到花蓮遊覽,途中經過九份,大家都在這個沿山而築的小市鎮裏,探尋「悲情城市」劇情的原址原貌,卻似有若無,難以分辨。有團員在「戲夢人生」招牌下留影,似乎想說明只有在真實的人生中,才能追尋高懸的夢境吧。

到花蓮太魯閣一遊,是大家參加花蓮遊的一大重點, 卻因前一天燕子洞發生坍方事件,遊覽車只能到達太魯閣的第一個景點--長春祠即迴轉,無法一睹被老外工程師喻為〝鬼斧神工〞的開路奇蹟,誠屬一憾事也。回到花蓮的原住民村的民宿館, 享用一頓有機 大餐,包括放山雞與山豬肉,還有任你吃的野蔬菜,別饒風味,也值回了大家舟車勞累的代價了。

用過了有機大餐, 改搭火車返回台北。經過三小時車程,暮色裏抵達台北西站。傍晚又嚐試一道蒙古烤肉, 才回到旅館。校友參訪團十三日分別返回東西馬, 結束這一趟銘記在心的旅程。

作者:政大新聞系,陳毓平學長

請點擊這裏下載PDF版全文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政大新聞系 陳毓平與鍾寶顏學長 10月回校拜會系主任

政大新聞系系友陳毓平(二十六屆)  與鍾寶顏 ( 三十二屆 ) 夫婦於十月上旬返台參加系友團聚會,並於十月十一日到母校新聞館拜會師友。同時致贈第二十六屆系友的第九期班刊給系圖書館留念。圖為新聞系主任林元輝教授 (右一 )與前新聞系教授彭家發(左 一),在系辦公室接待,言談甚歡並留影紀念。(新聞系助教吳玲慧攝 )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創新教育 台灣要加油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2010-01-04 工商時報 【陳碧芬】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年度大事:創業精神週 (Entrepreneurship Week) 去年以「創新」 為主題,活動進行方式以極為創新地在網路影片大站 YouTube 搭起擂台 《Stanford innovation tournament 2009》,向全世界大專學生「邀稿」,參加者有8天時間完成一支以「存錢」 為主題的3分鐘短片,最後由校內教授和網友點閱共同評選優勝者。

政治大學科管所投稿了2支影片,標題為 「Puzzel Bank」 的短片在1千多支投稿影片中脫穎而出, 進入最後一輪的優勝作品之內,與來自全球各大學的20支短片並列, 同時還被史丹福大學挑選為教學影片。 「Puzzel Bank」的故事內容是1位台灣媽以創新方式,教導女兒如何學習存錢、以完成小小願望,顯得相當在地感,與其他突顯國際特色的短片相當不同。

國內第1位得知該項競賽消息的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溫肇東,目前擔任政大校級的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向來鼓勵學生以創新想法進行研究或學習,長期以來也是政大參與全國創業競賽的指導教授,此次他的學生獲獎,證實了平日的教育與訓練有成,加以年輕學生對資訊技術使用的能力已達水準。溫肇東雖然替學生的努力感到高興,但當他知道,其他入選團隊的背後故事,他對台灣的創新教育感到憂心。

原來,此次投稿的1千多件短片中,中國大陸是由浙江大學擔任「在地選拔」的窗口,也就是掛名中國的投遞短片必須先通過浙大委員會的挑選,因此投進史丹福大學的中國影片超過70件,結果,在最後入選的20多件中就有5件來自中國大陸。

溫肇東說,台灣此次可能僅有政大投遞的2件,最後能有1件進入決選,實在不能看成是台灣的「優異」,而是「警訊」!台灣的經濟發展中,有極大「正向」的成份來自民主、開放、創新,可是並不表示後進者的中國,什麼都沒做、什麼都不能做,諸如創新議題,中國大陸的大學可以憑藉「中國」招牌和國家雄厚資源,吸引並邀請到世界級創新大師駐校,也能舉辦產學活動提供經濟條件來激勵學生參與或進行研究,今年以來已經看到中國在許多領域,尤其是ICT領域的技術層面,突顯出龐大的創新能耐,「台灣,要加油」,他打從內心希望,創新會是台灣永遠的優勢。
Bookmark and Share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政大合唱團十連霸 聶焱庠是幕後推手

2010/1/1作者:張雅雯   

聶焱庠是政大廣電系的素人合唱團,在系際合唱比賽中創下十連霸紀錄的幕後推手。記者張雅雯攝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政治大學四十三年歷史的「文化盃合唱比賽」落幕,廣播電視學系在蟬聯十年冠軍後,今年以亞軍作收,一個「素人合唱團」,何以能創下十連霸紀錄?撒下種子的,正是以合唱為志業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指揮聶焱庠。

聶焱庠就讀高中時與合唱結緣,進入廣電系就讀後,主動發起練唱,由於系上人數少,加上過去合唱賽沒有顯赫成績,並未獲得太多共鳴,也沒得名;第二年他不死心,選擇再唱一樣的歌,拉攏大二同學,在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再次陪大一學弟妹參加,成績逐漸進步,一直到他大四那年,廣電系結合四個年級、近百人的龐大陣容與企圖心,拿下首座冠軍。

聶焱庠畢業後念輔大音樂研究所,走向職業合唱指揮之路,廣電系也因他營造合唱的氣氛,讓文化盃比賽成為全系一年一度盛會。在連霸冠軍的過程中,即使他對外已晉升為鐘點費一千五百元起跳的專業老師,仍持續十一年在無酬情形下,指導學弟妹。

聶焱庠表示,精神層面大過藝術層面,現在年輕人較擅長個人獨秀,要能融入強調整齊的合唱,關鍵就在過程中,讓每個對唱歌不排斥的人,去得到與眾人合作的感動,「這就是合唱的魅力!」

聶焱庠除了是職業合唱團體指揮,也同時指導九個學校合唱團,但廣電系素人合唱團,是他的開始、也依舊是他不變的使命感,因此每年只要學弟妹邀請他,他仍會抽空指導,讓更多新生認識合唱之美。

新聞來源:人間福報
Bookmark and Share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中國時報:台大兩岸三地第一 陸生質疑

大陸學生來台炮火猛烈。政治大學十二日舉辦陸生論壇,現場來自大陸的短期交換生發言踴躍、言詞火力四射,屢屢和「校長級」的講者針鋒相對。質疑台灣大學「兩岸三地第一」的地位,直言教育部「三限六不」政策是歧視,對於開放陸生會稀釋高教資源的說法,更是毫不客氣地說:「台灣的資源不會被稀釋,因為根本沒有妥善利用!」

政大公企中心昨天舉辦「開放陸生來台對國內教育、文化、經濟的衝擊」論壇,邀請教育部長、海基會、台大、政大、成大等校的校長出席,共同對陸生政策提出建言。適逢假日,多名大陸交換生前往聆聽,且幾乎聽完整場,台灣學生則較少。

論壇中,有人指出大量開放陸生,恐會稀釋台灣高教資源,影響本地生的權益,一名來自南京、目前就讀於政大的陸生主動舉手反駁。他表示,台校資源的確豐富,圖書館中有很多良好的外文書籍,在大陸要排隊才能借到,但在台灣卻是放在架上積灰塵;校方鼓勵正版,買了很多授權軟體供學生免費下載,卻也很少人懂得去利用。

他語帶幽默地說,或許理工科的器材比較有限,多一人使用會有影響,但至少在社會科學領域,大陸學生絕對不會稀釋到台灣的資源,只會讓資源有更好的利用。

台大校長李嗣涔引用上海交大的數據,陳述台大是「兩岸三地第一」,也遭到質疑。一名陸生提出英國《泰晤士報》的排名,證明北大、港大早就名列前五十,相比之下,台大今年才勉強擠入「百大」。

對於教育部不能提供獎學金、不能打工的「三限六不」政策,陸生意見尤其多。來自復旦大學的毛春偉打趣地說:「按照中華民國憲法,我們也是廣義的國民,這樣做實在是歧視!」

不過,陸生也有為台灣教育說話的時候。人力銀行業者認為台灣要先搞好本地生的就業問題,才不會被陸生看笑話。毛春偉再一次舉手發言,指出為產業訓練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部分使命,但不是全部,獲得在場校長們的認同,紛紛點頭稱是。

聯合大學機械系四年級的朱謝維,是整天唯一發言的台灣學生。他舉出親身經歷,許多陸生的確是對台灣的教育感到新鮮,但也有陸生跟他說,少數的老師素質可能有問題,常常在課堂答不出來學生問題,讓他相當失望。

台上、台下屢屢針鋒相對,許多校長都對陸生的邏輯、口條讚譽有加。許多論點略有不同,但對於陸生的素質,倒是意見一致。台大校長李嗣涔津津樂道於大陸參訪的經歷,早上六點半就能聽到讀書聲,「同一時間,台灣學生可能還掛在網路上!」
Bookmark and Share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張廣達:大學生只是『知道』分子!


政大講座教授張廣達強調,現代知識分子應該同時具備文理知識。攝影:黃芮琪。

【校訊記者黃芮琪報導】找尋新一代知識份子,政大講座教授錢致榕、張廣達7日晚間在舜文大講堂對談。兩人都強調,新知識份子應該是文理並重、肩負社會責任的「公共知識份子」。

傳統對知識份子的定義,起源於「士」的概念,不過近來隨著世界變化快速,定義已經愈漸模糊。錢致榕表示,今日台灣的大學錄取率是世界第一高,但大學畢業生多僅為「知道份子」,顯然知識份子與學位無關。
Bookmark and Share

政大EMBA春季班 12日招生說明

2009-12-08 工商時報 【台北訊】
 

政大EMBA春季班招生,針對工作年資8年以上的中高階主管,招收「全球企業家」、「國際金融」以及「文化創意、科技與資通創新」三大特色群組的「高階經營班」,將於12月12日、19日舉辦招生說明會,24日起接受報名,預計招收140名新生。

過去政大EMBA招生12屆,聯結3,281位企業菁英、3萬名傑出校友的強大商脈網路,將是未來至大陸或全球拓展商機的最佳網路。


政大EMBA電洽:(02)2938-7560。

Bookmark and Share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吳思華:薪火相傳發揚政大力


也是政大畢業30年的校友─政大校長吳思華,於政大「2009年薪傳系列講座」開場前致詞。 圖/林福吉

2009-12-06 工商時報 【林福吉/台北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畢業30年校友聯誼會舉辦的6場政大「2009年薪傳系列講座」,首場於11月25日假政大舜文大講堂開講,由政大校友李四端主持,並邀請政大校長吳思華、淡江大學校長張家宜共同主講「精采的年代─政大力Live Show」。為何以此為主講主題、如何看待「政大薪傳系列講座」活動,本報專訪了也是政大畢業30年的校友─政大校長吳思華。

問:在目前所有大學院校中,有畢業校友活動,而政大進而衍生「政大薪傳系列講座」,此為一項創舉,您對此如何看待與支持,並有何期許?

答:政大的校友一直都有很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對於支持母校發展不遺餘力,更把幫助學弟妹當做「份內的事」。

自民國92年起,畢業30年(也就是第33屆校友)為感念學校、師長的栽培及因應當時環境不景氣,主動發起募捐成立「薪傳學生助學金」,以「薪火相傳」為宗旨,獎掖家境清寒且遭遇重大變故,致使無力負擔學費的在校學生。6年來,校友們的支持與迴響沒有斷過。迄今,累積捐款超過千萬,已有上百位學弟妹在學長姐的愛心捐助下安心就學。

今年,延續薪火的使命從第38屆傳承至第39屆校友手上,除了接續這份雪中送炭的精神,本屆校友聯誼會召集人周吳添(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更花了近一年時間創意的發想和規劃,希望透過「薪傳系列講座」,擴大「薪傳」的涵意,將第39屆校友在社會中累積多年的經驗與專業知識,傳承、分享給所有政大人和社會大眾。

本校向來以人文社會領域為發展重點,身為本校校長,思華也不斷期許自己「把教育持續當成理想而努力」,也承諾將以全部心力「打造一件藝術品」的心情用心付出。目標在10年後,當外界想要找尋大學典範時,能參考政大經驗,讓政大成為通往美好社會的橋樑。

因此,這次很榮幸有機會以第39屆畢業30年校友身分擔任講座主講人,也感謝其他7位優秀的校友願意參與這次的活動,將自己人生的閱歷、價值觀和各領堿專業知能分享給政大的學弟妹和所有參加的來賓,讓政大的優質學養繼續傳承。

問:您這次主講的主題「政大力Live Show」,請問會有此題目,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

答:世界越來越小,變化越來越快,全球化的力量讓許多定義不斷改寫,也讓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持續加大。面對這樣的挑戰,大學生更應提早做好規劃,積極的「投資」自己,蓄積迎向未來,改變未來的熱情與能力,希望藉由這場講座的對談和提問,刺激同學們主動思考,大學生需要何種能力,又該如何「準備」自己?

此外,面對整個高等教育環境大幅改變,許多過往習以為常的事情都必須調整。外界對大學的觀點和期許也與以往大不相同,而大學需要提供哪些支持,以因應整個教學環境的變化,更是學校應該學習與了解的。
Bookmark and Share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頂尖8校EMBA 政大華山論劍


 政大和台灣科技大學EMBA組成的聯隊「廣結勇士隊」獲得最佳團隊玉山獎,由政大商學院院長蘇瓜藤(右六)以及玉山金控人資長王志成(右七)頒獎,全體隊員和兩校EMBA執行長合影。圖/程鏡明

2009-12-01 工商時報 【程鏡明/台北報導】

由台灣北、中、南8所頂尖國立大學組成的EMBA教育聯盟,日前正式啟用聯盟識別,同時舉辦「第1屆校際個案華山論劍會盟」,該競賽由政治大學EMBA主辦,元大文教基金會、玉山文教基金會贊助,藉由分析哈佛教學個案,讓各隊在有限時間內整合不同觀點並轉化為精闢論述,達到各校深度交流的目標。

政治大學EMBA執行長楊建民表示,為了宣示整合國內EMBA教育資源發揮優勢的決心,由中山、中央、中正、台科大、交大、成大、清大以及政大等8校EMBA聯合發起的「EMBA教育聯盟」,正式揭示全新聯盟識別,象徵未來各校之間將更緊密連結,建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合作模式,藉此提升國內EMBA教育競爭力,培育更多具國際視野與全球競爭力之傑出商管專業人才。

元大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武田表示,元大長期支持EMBA校際交流與相關競賽,期望透過各校互相觀摩學習,持續為台灣學界和業界帶來正面貢獻。玉山銀行執行副總經理楊恆華說,台灣在科技創新、服務創新等領域已累積亮眼成果,玉山基金會相當樂見國內頂尖EMBA交流,期望透過各校的努力,發揚光大成為新的台灣優勢。
Bookmark and Share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8校組EMBA教育聯盟 打造國際級學術殿堂

中央社即時新聞 20091129 14:39:35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9日電)團結就是力量。政治大學、成功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中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等8 校EMBA聯合發起「EMBA教育聯盟」,今天揭牌。

為了因應亞洲崛起,提升台灣EMBA教育的競爭力,台灣北、中、南8所大學組成EMBA教育聯盟,不過,臺灣大學還未加入。聯盟識別今天正式亮相,宣示擴大合作交流,同時舉辦「第一屆校際個案華山論劍會盟」,由政大EMBA主辦,元大文教基金會、玉山文教基金會贊助。

政大EMBA執行長楊建民表示,當前全球化和國際化趨勢下,EMBA教育聯盟期望藉由資源整合,提升國內EMBA教育發展。目前已透過校際和國際學術活動、開放校際互選課程、海外研習互動、成立網路交流平台等方式,落實校際間的資源共享。

楊建民說,未來更將拓展合作平台,初期規劃結合兩岸商管教育資源,與廈門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大陸重點大學EMBA合作,增加學員互動機會;中長期目標則為建立1 個亞洲地區的EMBA教育平台,期望透過聯盟的努力,促進台灣成為區域和國際級EMBA教育的學術殿堂。
Bookmark and Share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不畏採訪艱辛 普立茲得主:喜歡就做吧



【政大大學線上/記者陳則愷報導】

政治大學新聞系邀請三位普立茲新聞獎得主戴蒙.溫特(Damon Winter)、漢克.克里巴諾夫(Hank Klibanoff)和茱莉.卡特(Julie Cart),十六日與六校傳播科系學生代表對談,學生皆指出台灣媒體隱憂是新聞走向腥羶色風。

參與對談學校代表來自政大、台灣大學、世新大學、輔仁大學、文化大學和中正大學。

政大新聞系學生王慶剛提問,記者如何在主觀敘述和生動描述間取得平衡?卡特認為,腥羶色新聞向來聳動,處理不宜過度渲染,面對枯燥的新聞時,應生動描述以吸引讀者。

世新新聞所學生李昀臻認為,台灣媒體處理災難新聞時總過度強調災民,應減少批評,並提供有用資訊幫助重建,往深入報導的方向努力。

卡特強調:「不同時間點有不同的報導方式。」她認為,突發災難較難深入,但之後應找出該為此災難負責的人,她不認為找出負責人所做的報導叫做批評。

三位普立茲獎得主也和在場師生分享他們從菜鳥記者一躍成為重量級記者的過程。

卡特態度堅定地說:「沒有任何人能用藉口停止我從事新聞行業。」她鼓勵有志從事媒體業的學生:「如果你們真的喜歡這個行業,就去做吧!」

溫特表示,感謝紐約時報曾多次拒絕他的應徵,在許多小型報社的工作經驗反而讓他更能克服現在的壓力和挑戰。他說:「記者很辛苦,醒著的時間有六、七成在工作,但如果你真心喜歡,你會做得很好。」

輔大新聞傳播系學生鄭如敏認為,三位大師的共同特質是了解自己且樂觀面對工作,台灣學生應學習。她表示將來會從事媒體業,「我對自己要做的事情很確定,聽完這場演講,目標可說是更加明確。」
Bookmark and Share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政大『薪傳系列講座』 25日起開講


2009-11-22 工商時報 【林福吉/台中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畢業30年校友聯誼會,將於11月25日至12月17日舉辦六場「2009年薪傳系列講座」。為何舉辦該系列講座,本報專訪了負責本次活動的企劃單位(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周吳添董事長(亦是本屆政大畢業30年校友聯誼會總召集人),談當初之構想、規劃及目的。

問:當初是如何有此「薪傳」系列講座規劃構想?

答:政大薪傳助學金,由當年畢業30年校友聯誼會為主體,發起此項具意義的助學金;幾年下來成果豐碩,去年即捐贈300萬元。今年在第39屆畢業30年校友及多位班級聯絡人,經4月18日及5月2日籌備會與校友服務中心(諸如:樓永堅主秘等)的充分溝通後,除本屆首次在5月16日校慶日前先行舉辦返校日,安排諸多節目為校友提供一完整「憶當年」特別日子。此外擬推出「薪傳系列講座」於11月~12月間展開。

問:舉辦「薪傳」系列講座,目的有哪些呢?

答: 1、邀請畢業30年大學部、研究生部之政大知名(傑出)校友擔任講座,分享其專業與未來引領風騷的重要課題,作為在校生、校友、國家社會等的關心與參考。2、 提供畢業30年校友,得以有機會與學校持續保持良好的互動與往來的重要平台。3、對在校的學弟妹或所有大學生乃至年輕人,在了解其相關專業提供很好的參考。4、第39屆畢業校友聯誼會籌備工作小組的努力下,透過「薪傳」系列講座,亦能邀請相關知名媒體,協辦、贊助單位等,使此系列講座有一定「曝光」,除帶來好的知識饗宴外,亦盼以「DVD/CD」採通路銷售或義賣方式,予以彙總作為「薪傳」助學金及校務基金等財源。5、此專案倘進展順利,則不失為政大校方在開拓財源方面,多了一份來源與捐款,相信本案好的規劃,得以引起更多人出錢出力,為母校盡一分回饋。

問:這次的「薪傳系列講座」邀請哪些主講人?

答:主要邀請的主講人,均是68年畢業的政大校友,包括:包宗和/台灣大學副校長(外交所68畢)、吳思華/政治大學校長(企研所68畢)、凌忠嫄/台北市國稅局局長(公行系68畢/財研所73畢)、張家宜/淡江大學校長(經濟系68畢)、陳樹/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董事長(財研所68畢)、湯明哲/台灣大學副校長(企研所68畢)、劉必榮/東吳大學教授(外交系68畢)。

問:這次的「薪傳系列講座」有哪些主持人?

答:主要邀請的主持人,均以68年畢業的政大校友為主,包括:李四端/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新聞系68畢)、周吳添/台北金融基金會董事長(財稅系68畢)、林世銘/台大會計系所系主任(財稅系68畢)、柯樹人/圓桌會議顧問公司執行長(阿語系68畢)、徐善可/裕隆企業集團總管理處副執行長(企研所68畢)。

問:期望「薪傳系列講座」能達到什麼效益呢?

答:1、「薪傳」系列講座以純公益角度規劃,所得經費除支付各場講座相關費用外,所有結餘將作為「薪傳」助學金及校務基金,專款專用。2、各場講座所邀主講人皆為國內知名且傑出之政大畢業校友,皆為國內各領域具影響力且形象良好之專業人士;演講內容兼具經驗傳承並結合現今政經情勢,實為難得之知識饗宴。3、本活動擬邀請知名媒體合作,以擴大影響與宣傳效益,並將政大特有之「薪傳」精神,予以發揚與落實。

問:「薪傳系列講座」主要邀請對象為誰?如何報名?

答:主要邀請對象為:1、政治大學在校之大學部、研究所師長與學生; 2、政治大學歷屆畢業校友;3、協辦、贊助單位代表;4、各電子、平面媒體記者,亦歡迎所有有興趣的工商時報讀者朋友們共同參與。報名方式可向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服務中心秘書處(電話(02)2939-3091轉67899、62054)或上專屬網站:www.alumni.nccu.edu.tw。
Bookmark and Share